​请使用Ctrl+D添加到收藏夹,方便下次查看。旅游咨询:400-086-9755

旅游导航
首页  >  景点  >  西北旅游景点  >  甘肃景点  >  敦煌景点  >  汉长城

汉长城

电询
销量:0|满意度:0|0条点评
景点卖点
  • 景区主题:
  • 取票方式:
  • 付款方式:
门票信息 景点介绍 客户评价 我要咨询
门票名称 提前预定时间 原价 优惠价 支付方式  
汉长城门票 1天02:00前 -- 电询 全款支付 售罄
景点介绍

  宏伟、壮丽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。西汉时,中原王朝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,加强边塞建设,对内安定百姓生活,巩固中央集权,以加强同中亚、西亚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,由令居(今永登)开始,经河西走廊张掖、额济纳旗、金塔、嘉峪关、玉门、安西等地,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。并将“亭”(烽隧)、“障”(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)修至盐泽(今罗布泊)楼兰故国。这便是汉长城。


 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建造。敦煌北湖、西湖一带,生长着大片红柳、芦苇、罗布麻、胡杨树等植物,修建长城时,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,上铺土、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。以此分段修筑,相连为墙。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,称为“天田”,以观察脚印之用,是一种防御措施。


  长城沿线,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。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“十里一大墩,五里一小墩”的烽火台。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,遇有敌情,白天煨烟,夜晚举火,点燃报警,传递消息,所燃烟火远在三十华里外都能看到。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,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。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,主要建在长城内侧。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: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;二是用天然板土、石块夹红柳、胡杨枝垒筑而成;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。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,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。有的残高10米左右。烽隧顶部,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,形成一间小屋。有的顶部现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。


  烽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,传递消息,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入侵,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、商队补充给养。报警的方式主要是“举燔苣,燃积薪”。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。即用芦苇捆扎成束者名叫“苣”,堆成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“积薪”。“苣”的长短不一,长的达2.4米,短的为60厘米。还发现了8厘米长的“引火苣”。敦煌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现存的“积薪”数量之多、保存之完好为全国之最。有一座烽隧周围存放的积薪多达十五堆,排列十分整齐,天长日久,凝结在一起,坚如化石。


 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长城、烽隧遗址中,保存着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。如“玉门千秋隧”出土的西汉纸,经考证,早于东汉蔡伦造纸170多年。著名的“敦煌汉简”就是从长城沿线的烽隧遗址中出土的。它为研究我国汉代河西地区乃至全国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。


客户点评
满意度100% 回程归来发表点评即可获赠积分,
获得的积分可在下次消费时抵用部分现金。
我要评论
我要咨询
提交 验证码: 昵称: 手机号码:
大家都在问